加载中...
【哲学笔记】巴门尼德的存在与非存在 | Lost Key
0%

【哲学笔记】巴门尼德的存在与非存在

巴门尼德的存在与非存在

1. 巴门尼德:西方本体论的奠基者

巴门尼德是南意大利爱利亚地区的哲学家。早期希腊哲学基本都不是在雅典存在,有两派在小亚细亚地区,也就是米利都学派和以弗所学派,还有两派在南意大利地区,也就是毕达哥拉斯的克罗顿学派和现在要讲的巴门尼德的爱利亚学派。到了希腊本土的哲学发展时期,已经到了哲学的高峰了,也就是苏格拉底这些人的时代。

巴门尼德所讨论的问题关于存在。其实从米利都学派开始讨论的xx是万物的本原开始,就已经在讨论存在这个概念了。泰勒斯说水是万物的本原,水才是真实的存在;阿纳克西曼德说apeiron才是一切的本原,apeiron才是真实的存在;同样,后面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气是一切的本原,气才是真实的存在。这种对于本原的不同说法恰恰就是对存在的不同解释。

巴门尼德将这些思想概括起来,用以对于存在进行确定性的解释。但是由于当时希腊哲学也只是早期阶段,抽象程度是完全不够的,所以巴门尼德给出的关于存在的解释会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2. 存在与非存在

巴门尼德直接用存在这个概念来指称真实的本原,世界的根本。再加上巴门尼德的表示方式也是晦涩难懂的,所以很容易对于存在这种概念感到困惑。

巴门尼德很重要的一个概念是:存在者存在,非存在不存在。这就引出了对于存在者这个概念的理解。要想理解非存在,那就要先理解存在。但是巴门尼德从来没有说过存在到底是什么。

在论述巴门尼德的观点之前,先来看《坛经》中的一段话:“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这句话传达的思想就是,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仁者的心在动。也就是说,心如不动,万物俱寂。所以是心念在动,看到了万物在动。这就引起了一种思考:我们眼睛看到的东西和我们思想把握的东西哪一个才是真正的存在,哪一个才是真实的。这个问题从毕达哥拉斯学派和赫拉克利特开始就已经显露出来了。毕达哥拉斯学派将万物归于数,而数与物相分离;赫拉克利特更是直接划分为两条线,一条是代表着现象的火,一条是代表着本质的逻各斯。到了巴门尼德这里,存在实际上已经是二分的了。所以这就分为了两种不同的看法,到底是将看到的实物看作是存在还是将呈现在思想的东西当作真实的存在。

所以巴门尼德在讲述他的思想观念的时候,上来先讲了一段故事。有一位正义女神派出驷马高车把他接到了太阳宫。太阳宫中,真理女神跟他讲了一段话:有两条道路,一条是意见的道路,另一条是真理的道路。真理的道路认为存在者存在,非存在者不存在;意见的道路认为存在者不存在,非存在存在。

巴门尼德从来没告诉过我们什么是存在,但是他告知了我们存在者存在,非存在者不存在是真理的道路。虽然巴门尼德没告诉我们存在的意思,但是他描述了存在的特征(在这个时候存在和存在者并没有进行分化)。他认为存在有四个特点:

(1) 不生不灭

(2) 独一无二

(3) 不变不动

(4) 有定形(球体)

第一个和第三个分别代表着存在在时间和空间中没有运动。第二特点表明它是单一的。所以我们可以把前三个特点概括为静止和独一。

通过巴门尼德的描述,我们发现世界上所有有形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都不具有这样的特点。可以说,任何形而下的东西都不具备这样的特点。而只有形而上的东西是符合的。只有一个事物的概念是不生不灭,独一无二,不灭不动的。

但是巴门尼德还达不到这个抽象水平,所以他只是感觉到,那些在时间和空间中,随着时空不断地生灭变化运动发展的都不是存在。那么不在时空之中运动发展的是什么呢,巴门尼德没有具体的表述出来,但这就是后来柏拉图所说的idea,即概念、理念。所有的桌子差异万千,但是桌子的概念只有一个;所有的桌子都有生灭变化的过程,只有桌子的概念它本身没有生灭变化。

当然我们也可以说巴门尼德是对于存在进行了概括性的描述,即是不生不灭,独一无二,不变不动的东西。比如毕达哥拉斯的数,比如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所以从这方面来看,巴门尼德的存在恰恰就是数、逻各斯这一类形而上学的东西。所以我们可以说,巴门尼德的存在指的是抽象的思想物。既然存在具有这些特点,那么非存在当然就跟它正好相反。这就引出了非存在的特点:

(1) 生灭变化

(2) 运动发展的

(3) 杂多

(4) 千差百异

这就是我们在生活中所看的所有事物。所以在这一点上,巴门尼德的思想就如同惠能的思想一样,风动幡动都是假的,心动才是真的。也就是心中之物才为真,眼见之物则为虚。

3. 存在、思维、语言的同一性

哲学中有个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何为第一性,也就是物质和精神谁决定谁。还有一个问题是思维与存在是否有同一性,也就是思维能不能反映存在。

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最早是被巴门尼德提出来的。在巴门尼德看来,能够被我们思维的东西才是真实存在的。只有概念才能被我们思维,感觉事物只能被我们感受。只有抽象的概念才是我们思维的对象。所以巴门尼德正是把思想的抽象物作为真实的存在,他还认为只有抽象的思想物能够被我们思维,因为我们的思维是概念思维。所以巴门尼德认为,能思想者和能存在者是相统一的,而且他还认为能存在者和能思维者也是可以被描述的。

事实上,当我们在说话的时候,是有三层东西同时被调动的,一个就是我们的语词,比如“花”是我们的语词。同时,花也是一个可以被思想的概念。并且,花也是代指着一切可以生长可以绽放的事物,所以花又是个客观对象。一个可以被说出来的概念,它指的是这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

所以巴门尼德被认为是第一个提出了西方哲学中思维与存在乃至语言的同一性。关于存在的学问,就被称之为本体论,而这个本体就不是现象了,是现象背后的东西。所以本体论或者存在论Ontology这个词指的就是关于存在的学问。

4. 芝诺:归谬法和诡辩论大师

巴门尼德有一个学生,叫做芝诺,以诡辩论著称。芝诺的观点和我们的常识是完全背离的,也是有些骇人听闻的。所以在学习芝诺的观点之前,我们要去思考三个问题:(1)芝诺是个骗子吗?(2)芝诺是个傻子吗?(3)芝诺是个瞎子吗?

如果芝诺既不瞎,也不傻,更不是个骗子,那么我们就需要认真地对待芝诺所提出的问题。芝诺所有的观点都是在论证他的老师巴门尼德的观点:一个是存在者存在,非存在不存在;另一个就是思维、存在与语言是同一的。他主要是论证第一个观点,也就是论证真正的存在是不动的以及真正的存在是单一的。

芝诺使用反证归谬的方法来进行论证,主要是否定运动以及否定多。他关于这两点的论证都以诡辩而著称。关于他否定运动的论证,其中一个叫做阿克琉斯追不上乌龟。阿克琉斯是古希腊传说中著名的英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里面的主角,他被荷马称之为捷足的阿克琉斯,也就是跑得飞快。芝诺要论证,阿克琉斯追不上乌龟,这个论证实际上涉及到近代所说的极限理论。

在阿克琉斯和乌龟的竞赛中,他速度为乌龟十倍,乌龟在前面100米跑,他在后面追,但他不可能追上乌龟。因为在竞赛中,追者首先必须到达被追者的出发点,当阿喀琉斯追到100米时,乌龟已经又向前爬了10米,于是,一个新的起点产生了;阿喀琉斯必须继续追,而当他追到乌龟爬的这10米时,乌龟又已经向前爬了1米,阿喀琉斯只能再追向那个1米。就这样,乌龟会制造出无穷个起点,它总能在起点与自己之间制造出一个距离,不管这个距离有多小,但只要乌龟不停地奋力向前爬,阿喀琉斯就永远也追不上乌龟!“乌龟” 动得最慢的物体不会被动得最快的物体追上。由于追赶者首先应该达到被追者出发之点,此时被追者已经往前走了一段距离。因此被追者总是在追赶者前面。

但是在实践上却是人瞬间就跨过了乌龟,这是与他的论证不相符的。因此芝诺论证出结论:运动会导致矛盾。

他还做了另外一个很重要的论证,即飞箭不动。设想一支飞行的箭。在每一时刻,它位于空间中的一个特定位置。由于时刻无持续时间,箭在每个时刻都没有时间而只能是静止的。鉴于整个运动期间只包含时刻,而每个时刻又只有静止的箭,所以芝诺断定,飞行的箭总是静止的,它不可能在运动。

但是从实践来看明明飞箭在运动着。因此芝诺也由此论证出运动会导致矛盾,导致谬误。所以他通过这些悖论对否认运动进行了论证。

他还有另外一个论证,即否定多。他有一个谷粒悖论,即一斗谷子掉在地上会发出声响,但是,一粒谷子掉在地上却不会发出响声。一斗谷子是由众多谷子组成,如果组成它的每一粒谷子都没有响声,它何以会发出响声?

这种说法当然是有些强词夺理的,但是在那个年代是极难进行反驳的。这也引出了一个问题:数量到底到什么程度才会导致质量的变化。

他的悖论也导致了后来西方哲学整体重逻辑轻实践这样一种思维倾向。

喵喵喵~赏点小鱼干叭!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