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诗歌笔记】关于诗、诗人的基本定义 | Lost Key
0%

【诗歌笔记】关于诗、诗人的基本定义

关于诗、诗人的基本定义

在当今时代,每个人都会发表自己的看法,认为某人所写的并非是诗。关于什么是诗,如何去与他人谈论诗,这会成为一个问题。人人都觉得自己知道诗歌是怎么回事,但是每个人的标准都不一样,便会发生激烈的争吵。

这一点或许是有着历史原因的,五四运动以来我们对于文化的理解,对于文化的接受,对于古文的反思,每个人的想法可能立场都是不同的。或许人们的诗歌认知的框架有着共同的几个来源。

当代读者诗歌知识来源与构成

来源一 唐诗宋词

在当今时代,如果有人说自己是一个诗人,那么别人也许立刻就会问你和唐诗宋词是什么关系。普通人在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解中,会包含一点《诗经》,但是不会包括《楚辞》。人们对《楚辞》注意不多。人们也很少会谈论汉代的诗歌,东汉的诗歌,也会很少提到《古诗十九首》。大多数人谈论的就是唐诗宋词,并且是唐诗宋词中最主要的那么几个人: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杜牧。宋代也是,比如苏东坡,王安石,李清照,能够延伸到黄庭坚都很少。年轻的读者们可能会加上其他朝代的几个人,比如清代的纳兰性德,会读他的词。包括不是诗歌的东西,比如《红楼梦》。

总之,中国古典文学对于普通人来说就是这样的一个认识,甚至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一种关于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话语(Discourse)。所以我们会看到有些人要求、评判一个诗人的时候,是从唐诗宋词出发的,甚至不是从整个中国古典文学出发的。

来源二 西方浪漫主义文学

有些人会读一些外国文学,但又不是整个的世界文学。实际上是世界文学里面的,西方和俄罗斯文学的一小部分,也就是西方浪漫主义文学。而浪漫主义文学人们也只是读了一小部分,也就是浪漫主义文学中我们称作为积极浪漫主义的部分。这一小部分诗歌是由雪莱、拜伦、普希金、雨果等等。这些诗人可以被归为积极浪漫主义诗人。

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的概念是从俄罗斯的前身苏联来的,苏联作家高尔基把西方的浪漫主义文学区分为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他认为积极浪漫主义是进步的浪漫主义,比如雪莱拜伦。

而另外的人被称为消极浪漫主义。可是学习过西方文学史的人会知道,所谓的的消极浪漫主义者其实是正宗的浪漫主义者。但是正宗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中国收到的关注是很少的,比如英国的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拉马丁等等。我们受到苏联的影响,所以大多数关注的是积极浪漫主义。积极浪漫主义在英国文学史上被称为撒旦派作家,称为Satanic School。他们都是十九世纪的诗人。

所以我们说,人们读的只是外国文学的一小块,很少有人去读十七世纪或是十八世纪的诗歌。人人都知道莎士比亚,但是实际上我们读莎士比亚的诗歌读的很少。浪漫主义诗歌对中国当代进行诗歌判断提供了一个标准。

来源三 左翼文学

现在的人们,如果他读的是大学的中文系,他会花大量时间来研究了解中国“五四”以来的左翼文学。左翼文学的诗人到了49年以后,和革命诗人联系在一起。现在会有人批评革命诗歌,认为这些诗歌是腐朽的,堕落的,是我们社会不需要的。

来源四 部分早期中国现代诗歌

而除去左翼文学的诗歌,也会有人去喜欢,比如徐志摩、林徽因。并且养成了对这些诗歌的接受习惯后,就开始让这些东西变成一个自己批判诗歌的标准。

到了现代,诗人们还会读大量的外国现代诗歌和当代诗歌。但是对于七十年代中期以来,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新世纪,诗人和读者的距离越加变远。

因此到了今天我们会发现,每一个人对于诗歌的标准都是不同的,于是有些人就说,诗歌已经慢慢地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足轻重了。甚至有的人会说,诗歌已经死亡了。认为诗人们的工作使得诗歌在当下已经不行了,诗歌正在死亡。不少人都有过这个看法,甚至有些诗人提到过诗歌之死。事实上不只是在中国,即便在世界上也会有人持这样的态度。

对此我们可以用二十世纪拉丁美洲智利的聂鲁达的《我承认我曾历尽沧桑》这本书里的话来回答这种观点,即每一个时代都有人宣布诗歌的死亡,但是诗歌到了今天依旧没死。

而普通的读者对于诗歌也有着误解,他对于诗歌的理解和诗人会是不同的。

对于诗歌的误解

误解一 诗歌必须押韵

这一点是因为古诗是押韵的,唐诗宋词都是押韵的,甚至浪漫主义诗歌都是押韵的。这一点关于诗歌形式。押韵不押韵这个事情,在世界上,在不同语言中,人们对于押韵这件事的看法是不同的。而古代人和现代人对于押韵的看法也是不同的,古代的诗歌大多是押韵的,但是并非全部,比如在日本的诗歌中,因为日语本身就无法押韵,它没有这样的可能性。甚至英国诗人弥尔顿曾说过,押韵是野蛮人的习惯。

误解二 诗歌必须短

人们常会认为,诗歌就是短小的,用几十个字,甚至几个字来表达人生道理。这一点是有道理的,但是也没什么完全的道理。这一点是因为中国的古人讲究炼字,但也有些人是口若悬河的,事实上有一些诗人他会去训练自己的口若悬河,因为在这个情况下,他往回收的时候他的作品会变得精炼。但是对于那些最开始视野非常小的人,在写作的时候是展不开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口若悬河的诗人,比如李白,最经典的就是:”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诗的开头就拉的如此之远,口若悬河。其实杜甫也是,杜甫能写很长的诗,什么都能说,但是杜甫越到晚年对于炼字的功夫下的就越大,所以他一方面是口若悬河的,一方面又是非常精准的。外国文学中此类的诗人就更多了,比如莎士比亚。

所以这样的判断是一种误解,事实上许多高级的东西并非是简短的。

误解三 诗歌必须诗情画意

一般人理解的诗歌是要传达诗情画意,比如一个优美的风景,一段感情,一个梦想,但是文字一定是优美的。但是对于诗人们来讲,诗情画意恰恰是必须越过的东西,因为如果沉浸于诗情画意,那么就是沉浸于陈词滥调。诗人总要敞开自己,容纳新的生活、新的时代、自己的历史,并且要去处理这些事情。真正的诗人是要做到这一点的,但是普通人可以不如此追求,但是不能认为诗情画意是判断文学的最高准则。

在当代,人们如果要去学习诗歌,需要去处理许多事情和关系。比如现代汉语诗歌和古代汉语诗歌的关系,现代汉语诗歌和现代其他国家语言诗歌的关系。那么十九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诗歌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不断有新的观念产生,中国的诗人们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就开始接触到这些东西,到了八十年代开始广泛阅读世界文学,发现我们跳过的东西太多了。所以普通人们基本不清楚整个十九世纪后期以来的世界诗歌的变迁。

我们要成为一个开放的人,因为诗歌是解放我们的文字。如果一个人封闭自己,并且要读诗歌,这个可以说是有点矛盾的。

诗与诗人的基本定义

中国的诗字,一个言字旁,一个寺庙的寺,那么有些人望文生义认为诗歌是寺庙语言,也便是庄重的。这是一种误解,在《说文解字》中有写到:“诗,志也。从言寺声”。诗就是诗言志,这是从孔子那里就已经形成的对于诗歌的看法。而这里出现的寺,意思是诗这个字的发音是与寺类似的。那么《说文解字》中附了一个时代古代的另一个写法,左边为言字旁,右边是之。

那么今人对于诗的看法有许多,其中朱光潜先生写过一本《诗论》。在这本书中他给诗下的定义是:“诗为有音律的纯文学”。这个定义中包括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诗歌的文学属性。既然是纯文学,那么就意味着它不是通俗文学。但是这一个定义也是有些问题的,比如《诗经》中的《国风》算是纯文学吗?在今天可以说是的,但是它刚产生的时候,是加工过的民歌,那么民歌是纯文学吗?在今天一般看来似乎不算是。

美国的诗人卡尔·桑德堡曾经搜集过西方历史中几十种关于诗歌的定义,可以看到对于诗歌的定义是众多的。那么《柯林斯词典》中所解释的是:

Poem

A composition in verse, usually characterized by concentrated and heightened language in which words are chosen for their sound and suggestive power as well as for their sense, and using such techniques as metre, rhyme, and alliteration.

即诗歌是韵文,是使用密集的高强度的语言来传达一种声音和暗示的力量,并且要使用到一些技巧,比如格律、韵律、语言等等。

而《新编普林斯顿诗歌与诗学百科全书》中则写的是:

Poetry

A poem is an istance of verbal art, a text set in verse, bound speech. More generally, a poem conveys heightened forms of perception, experience, meaning, or consciousness in heightened language, i.e. a heightened mode of discourse.

也就是说,是个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并且是一种跳跃性的语言。一般来说,是个应该传达一种高强度的知觉、经验形式。

那么这些解释都是用了heightened这个词,也就是高密度,诗歌确实会有一种语言的密度。

那么以上都是从技术层面上为诗歌的定义。在哲学层面上我们可以来看法国思想家马利坦的《艺术与诗中的创造性直觉》。

谈到诗,我指的不是存在于书面诗行中特定的艺术,而是一个更普遍更原始的过程:即事物的内部存在与人类自身的内部存在之间的相互联系,这种相互联系就是一种预言。在这一意义上,诗是所有艺术的神秘生命;它是柏拉图所说的“音乐”的另一个名字。

而诗人的概念也是有一些变化的,比如在中国,我们读宋玉的赋。宋玉相传是屈原的学生,当宋玉提到诗人这个词的时候,他说的不是他自己,而是《诗经》的作者。当一直读到东汉末年三国时代,读到曹植的诗,他提到诗人这个词的时候依然指的是《诗经》的作者。中国古代最早说的诗人是指这个意思。越往后,“诗人”这个词从《诗经》的作者变为诗歌写作者。

那么在西方,比如在古希腊,诗人这个词没有那么玄妙,它的意思是制作者,也可以引申为创造者。而诗人这个概念到了古罗马,它的含义与占卜预言未来有关系。事实上我们所引述的马利坦的说法是与古罗马的说法有关的。因此我们也可以发现诗人这个概念在历史中是不断变动的,而诗在历史中也是不断变化的。

喵喵喵~赏点小鱼干叭!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